端午驅邪保平安
【作者速寫】于愷駿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隨軍來臺,四十三年退伍後,曾任警光雜誌總編輯,著有《一生知己是梅花》等書。
小的時候,聽老人家講,農曆五月是「毒月」、「惡月」,聽得我們頭皮發麻,所以有很多禁忌,除了不許曬床上的席子,也不許用草蓋房子,家家戶戶要掛出鍾馗像;畫像裡的鍾馗,頭戴烏紗、身穿紅袍、腳蹬朝靴、手執寶劍,兩眼瞪得大大的,傳說有一身捉鬼的本領,掛在門上可祛邪物。尤其到了五月初五,凡是這一天出生的孩子,得到外婆家過節,謂之「躲午」。
早年在山東昌邑,人們又將艾葉做成人形,將菖蒲做成寶劍的樣子,掛在大門兩旁,有的還在艾葉和菖蒲之間綁上蒜頭,或將艾葉點燃,以煙薰滿家室,或以菖蒲燒湯沐浴等,都是為了去疫病、保平安。
由於受了民間故事《白蛇傳》的影響,端午驅毒,飲雄黃酒也普遍;若用手指蘸雄黃酒,塗在孩子的耳鼻等處,乃至在額頭寫個王字,據說可消百病、驅蛇蟲。但也聽說雄黃有毒,飲之傷身,最好向藥物專家問清楚。
端午節比較富有詩情畫意的民俗是佩戴香包,那是大姑娘和新媳婦表現手藝的機會。通常香包是用繡了花卉、鳥獸的絨布做成小袋子,裡面放些雄黃、倉朮、香草等中草藥,精巧可愛,給小孩子戴在身上,腳上再穿上老虎頭鞋,用以驅瘟散毒。農村婦女佩戴頭上,也有除臭留香之效,其作用和枕邊放置佛手柑、茉莉和香包,是一樣的。
魯東一帶,盛行剪紙,也有人們在門、窗或牆壁,貼上五毒圖像,也就是蠍子、蜈蚣、毒蛇、蛤蟆、壁虎,以示將牠們「釘」牢其上,就不致為害了。
還有在五月初五一早太陽升起前,將五色絲線纏繞孩子手臂,或套在腳踝上,也可以降伏鬼怪;須待端午兩天後,方得將五色線剪下來,丟進溝中,讓水流沖走災害,保得一年平安。
事實上農曆五月,氣候轉為溫熱夏季,若不注意衛生,在早期的鄉間,很容易導致疫情橫生,當時把疾病歸咎於鬼怪妖魅或邪魔歪道,雖然不可取,但提醒後代子孫守正去邪,我仍可感覺到老人家疼惜子孫和父母護子心切的慈愛親情。時至今日臺灣,儘管政府管制疫情,成效良好,依舊要年年呼籲國民注意衛生、維護健康。
端午節吃粽子,魯東故鄉吃的是黍米紅棗粽,因為北方不產大米,買不到黏性十足的糯米,而大棗子便宜,黍米也富黏性,除了蒸年糕,端午節也可包粽子。通常每顆放六粒紅棗,以蘆葦葉包成三角椎形。蒸熟後,打開粽葉,散發出那股濃濃粽香,令人垂涎不已。早年聽鄉人說,吃棗粽可潤肺、止咳、補五臟、治虛損、除腸胃癖氣,這可能是袓先在外除邪毒之民俗外,同時教以補身抗疫之良方吧!(點閱次數:1044)